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6 责任编辑:秩名

 在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校方往往会邀请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来给学生们作毕业演讲,请他们和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毕业生们分享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感悟。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是一场青春与智慧的交锋,演讲者往往会带来一个意义深远的主题与毕业生们一起探讨,台下的年轻人们通过聆听感悟,总是收获良多。

为了更好地传达演讲主题,调动气氛,演讲者们会运用修辞手段让自己的语言更让人信服。本文选取的用以研究分析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理论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观”。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创立者,而新修辞学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古典修辞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新修辞学的核心理念是“认同观”,即通过认同策略来让听众认同演讲者的观点。

本文旨在了解实现认同的策略有哪些以及分析认同策略是怎样在毕业典礼演讲中得到实现的。

通过研究发现,实现认同的策略有内容认同和形式认同两种。内容认同包括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模糊认同;形式认同包括规约形式、重复形式、递进形式和辞格认同。认同策略之所以能帮助传达主题、获得听众赞同,是因为两点。一是内容认同策略使得听众能够对演讲者所说的某种现象或情绪感同身受,达到共鸣后听众就能更投入到演讲中去。二是形式认同,就如本文分析的辞格认同,能使演讲者本身和其语言更有魅力,听众就愿意受其引导去思考形式背后的本质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伯克“认同观”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深入了解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形式和内涵,体会演讲和修辞的魅力,以及提升个人演讲和交流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所上的最后一节课,标志着一段求学的结束和另一段新的人生历程的开始,往往是由校方聘请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名人士来和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熊丽君(2006)指出,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学题材和演讲的一部分,毕业典礼演讲是一种能启迪人的思想, 富有魅力的能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从文体上讲, 大学毕业典礼演讲除具有句式多样性、语气语调的灵活性、丰富的修辞手法之外, 还具有应酬功能和劝说功能,因为毕业典礼演讲在文体和功能上的特殊性,这一年度盛事也引起了很多学者对这一话题的多角度关注。比如闾丘露薇(2010)主要研究的是毕业典礼演讲论文的形式和内涵,认为如今毕业典礼演讲的形式较之以前有所改变,但教育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分享人生经验的内涵没有改变。宋颖(2013)研究的则是演讲词建构的结构、主题、修辞和演说四个方面的互文性。这些都是从文体学角度研究,而侯福莉(2012)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三诉求角度分析了美国毕业典礼中的劝说机制,但从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观角度来分析的学者却很少。由此可见,本论文从认同观角度研究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劝说策略,对于更深入了解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目的和内涵,以及感受演讲人和演讲术的魅力有着一定意义。

本论文以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观理论为分析文本的理论基础。Burke(1969)在《动机修辞学》一书中介绍了三大认同情景,即认同的三个基本条件:1.认同于对方的言谈方式;2.显露出为对方所认同的性格征象;3.遵从对方的一些意见(袁影,2015,p.41)。邓志勇(2008)在论文中对肯尼斯·伯克的生平和贡献作了简介,同时分析了肯尼斯·伯克思想中外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给本文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理论资源。鞠玉梅(2011)在出版的《社会认知修辞学》一书中,先是对肯尼斯·伯克所代表的新修辞学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古典修辞学的不同进行了阐释,指出前者的核心观点是“认同”,后者的核心观点是“劝说”。然后对新修辞学的核心观点“认同观”进行了详细介绍,她指出有四种方式与听众实现形式认同,即规约形式、重复形式、递进形式和次要形式。袁影(2015)在论文中把“次要形式”称呼为“辞格认同”,这一形式指的是用隐喻、排比等修辞格来达到认同;她还指出有三种方式实现内容认同,即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模糊认同。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认同的几种方法也是本论文进行文本分析的最主要依据。

另外,Cheney(1983)研究了企业内部杂志中如何运用认同观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等价值观进行认同,苏慧(2013)的硕士论文研究了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演讲中的认同观,这两篇论文对本论文的行文结构和分析方式有很大的启发。

在撰写本论文的过程中,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让笔者受益良多。这些文献为本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已有论文的不足和局限之处也让笔者明白了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