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征)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8 责任编辑:秩名

白居易咏花诗的艺术特征:咏花诗自六朝形成以来,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成为大多数诗人喜爱的诗歌创作之一。刘兼以“淡淡微红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10](《海棠花》)描绘海棠花的娇羞艳丽,吴融的“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10]687(《桃花》)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烂漫娇媚的桃花争艳图。另外,李商隐的《菊》、刘禹锡《咏庭梅寄人》、王维《辛夷坞》、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等都是咏花诗中的翘楚,各有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而白居易的咏花诗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花喻人
白居易的咏花诗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他擅长以花卉喻人:或赞咏贤才、或讽刺小人、或比喻庸才。如《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9]226
唐代尊牡丹为花王,但此处却点出白牡丹虽然“亦占牡丹名”,却因颜色素华而遭受冷落。“皓然质”、“自芳馨”都是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在无人问津的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万花之王的卓然本质,散发出令人愉悦的优雅芳香,同时也是诗人对像“白牡丹”一样因外貌而倍受冷落但独具智慧的贤才的无限欣赏与感慨。诗人以白牡丹的“虚白相向生”来赞誉困境中贤才的高雅品质与沉稳态度,虽然才能没有发挥的机会,但依然不骄不躁,保持“心亦静”的状态。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世人以貌取士的批判与嘲讽,同时,白牡丹纯净素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正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能够在浑浊黑暗的官场中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然,除却白居易对贤才得不到重用的惋惜之情,还有对品德不善的奸佞小人的无情讽刺。如《元家花》:
今日元家宅,樱桃发几枝。稀稠与颜色,一似去年时。失却东园主,春风可得知?[9]1470
“今日”与“去年”相互呼应,诗人好友元稹家中的樱桃花正如去年一样灼灼盛开,表面上是一幅樱桃花娇艳盛开的美好景象,只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却是此刻好友落难的景象,将两种完全不相容的景象联系起来,更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为好友落难感到焦虑与忧心。最后一句由“失却”二字引出,虽然樱桃花纷纷盛开但家主已不在,可想而知诗人在写这句诗时内心无与伦比的伤心与无奈,并以“春风可得知”来深深谴责陷害忠良、丧失品德之人。
另外,白居易不仅以花比喻贤才、小人或庸才,也有以花自喻的诗歌,如《紫薇花》: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9]1428
诗歌以“静”、“长”二字显示出诗人工作的寂寥与枯燥,突出了诗人对职场生活的厌倦。诗人在遥望窗外夕阳,景色虽然美丽,但是身边却没有可以一起欣赏美景的友人,继而才有了“谁是伴”的提问。在寂寥孤单的工作时间,诗人渴望有人陪伴,接着便有了“紫薇花对紫微郎”这一句。由于当时的中书省遍植紫薇花,加上人们对紫薇花异常喜爱,所以当时的中书省曾改名为紫微省,而中书令为紫微令。因而诗人自喻为“紫微郎”,以“紫薇花”为伴,共同度过平淡枯燥的职场生活,也因为有了紫薇花的陪伴,诗人感到了一丝的满足。
2借花抒情
白居易爱花如命,经常邀友共同赏花,凡是赏花,必定要创作诗歌。白居易丰富的人生阅历也造就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他擅长赋予花卉人类情感,将其拟人化,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借花卉之口表达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感。如《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9]1541
第一句着重刻画了红辛夷花,“紫粉”、“火焰”均描绘出了红辛夷花绚烂夺目的缤纷色彩,以小莲花为模型,使红辛夷花的婀娜形态呼之欲出,加上红胭脂的渲染,将艳丽多姿的红辛夷花形象地勾勒出来。第二句写到“方情”与“香思”,则是白居易将红辛夷花拟人化,使花卉动了春心,塑造出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艳女子,使得诗句充满无限的情思与春意,其中“恼”字就可看出诗人对红辛夷花无法不喜爱的态度。诗歌通俗易懂、轻松幽默,明白地抒发了诗人内心对红辛夷花快要溢出来的怜爱之情。
白居易还喜爱引用古代典故中的人物,赋予花卉以人性,两相结合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燕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9]1547
首句生动地展现了木兰花盛开的美好场景,“素艳”二字点出盛开的花瓣洁白美丽,以“腻粉”一词加深其灿烂夺目的光芒。诗人在这里将木兰花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并在第二句中以“木兰曾作女郎来”来印证。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因而木兰花又名为女郎花。在这里白居易将木兰花比拟为美艳女子,在微风中妩媚起舞,加上第二句中的“独饶脂粉态”,更是突出了女子的娇艳之态。此诗也正是对白居易爱花成痴的性格的印证,爱花、赏花,甚至把花卉拟人化,将艳丽的木兰花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联系起来,写出了木兰花生机勃勃的盛开之态,给人以青春、活泼的美感,充满新意与情趣。
白居易不仅借花抒发自己花木情结,同时也通过花卉睹物思人,抒发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单失落之感,如《桐花》: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9]780
白居易写作此诗时身在异乡,因而倍感凄凉,诗人以描绘清明时节才盛开的桐花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诗人自言是“北人性”,不适应南方闷热的气候,不仅是水土不服、身体倦怠,更是将对故乡的相思之情从侧面流露出来。另外,桐花是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典型代表,三个特殊的节日使离开故乡任职他地的白居易顿时有种失落孤单的感觉,对故乡的思念也就愈加强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