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阅读)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4 责任编辑:秩名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很受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学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注重文本知识的积累,忽略了能力的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这种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提倡自主性阅读。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三、明确阅读目的,提出合理要求。四、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五、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很受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学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注重文本知识的积累,忽略了能力的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这种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

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并为学生开拓较大的阅读空间。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有条件在书海中自由地、快乐的去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如可将学校阅览室随时开放,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可自由出入去阅读,教师也可组织学生每人一本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看,每周定期可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心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无论是“ 语言”还是“科学”,儿童如果不借助能动的活动来掌握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上刻着的人类的能力,就不能在儿童身上再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保证训练的时间

我们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二分之一左右。

2. 要注意训练的质量

不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

3. 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位,要有层次

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4. 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

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拟答案,集体来评价。凡重要问题和说话训练都要在全班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同学回答。

    (三)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在这方面,教师要尽可能的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的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读书舆论,同时适时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教师可随时随地和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也可将自己读的好书介绍给学生们,这样下去,良好的班级氛围创造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而学生也不会感到读是一种任务或压力,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既增加了阅读量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作适度的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一些教师对拓展的“度”把握不当,好像不拓展就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事实上,对阅读教学的拓展要讲究“适度”,拓展太多,就会冲淡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一位教师在上《田忌赛马》一课时,要求学生设计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反败为胜的多种方式,而且不能与课文中已有的方式相同。结果学生设计出了八种方式,教师又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对这几种方式逐一进行了演示。事实上,这样的拓展,虽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把语文课变成了思维训练课。

(四)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学生和阅读书籍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指导工作。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书籍和阅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她们的阅读长期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传统阅读教学,学生学的辛苦,负担重,缺少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此,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把读思权力归还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读中感悟,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助读,相辅相成。宋代教育家朱熹就提倡熟读精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有所领悟。我在教《司马光砸缸》中分析每自然段设计如下:先让学生轻读课文,再分小组读,接着自由选读……多种渠道读熟后,再让学生思考提问,并在议论中解题。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品味课文中表达精妙语言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把文中抽象文字,变成具体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

(五)明确阅读目的,提出合理要求

现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繁多,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分析桂林的水这一部分内容时,为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我在读时注重了美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把“静”的读音拖长;“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字明显加重语气;“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接着我又把三个分句连起来读,让学生试读,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训练了语感,作者对漓江的赞美,对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出来,再如教学《第一场雪》“雪后”一段中的感叹句—“嗬!好大的雪啊!”为便于学生体会,我示范了三种不同的读法:①“嗬!”读得短促,读出惊奇之情;②“嗬!”读得稍长,读出惊喜之情;③“嗬!”读得稍长,读出惊喜之情与赞叹之情。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很快地把握了叹词“嗬”的精妙,很自然地体会出作者见到第一场雪时由惊到喜到叹的这一情感变化。在美读中悟到了情。 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六)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