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4 责任编辑:秩名

 《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为了保卫用青春、爱情做代价换取的金钱,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终于变态到扼杀人间一切美好的姻缘,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逼得家破人亡,最中在悲痛中死去。

这部小说除了选材独特,情节曲折外,作者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张爱玲的顶峰之作,作品中作者运用了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并且用电影的手法,时空间不断的转化,让人惊心动魄,在加上语言优美,将比喻巧妙运用其中,渲染气氛,使读者仿佛触及鲜血淋漓的现实。

人性欲望的扩张所导致的悲剧人物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占的比例非常大。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例如《金锁记》中的长安就是一个被家长训练有素的典型。她为了顺从母亲的意志,竟然放弃了自己应有的爱情,而整日守在母亲身边,成为一具“饥饿的躯体”。她的脆弱是普遍的,也是分裂的,家长制早已经为她掘好了“关怀”的坟墓。她成天只有默默无闻地去承受与担待,此外她别无他法。

《金锁记》中,作者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萦的解剖,她利用了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篇幅;但他们每一缕思绪,每一段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光是那种造型美显得动人,却还综合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制、大胆,这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这句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是没有动作没有语言的场合,情绪波动也不减弱分毫。例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两个并排在公园了走着,很少说话,眼角了带者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离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寞的绚丽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还有什么描写能表达这一对不调和的男女的调和呢?能写出这种微妙的心理呢?和七巧的爱情比起来,这是平淡多了,恬静多了。两代的爱,两种的情调。相同的是温暖。

在《金锁记》中“月亮”是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实际上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经常用到月亮这个传统的古典意象。小说中除去开头篇尾两处为笼罩全篇渲染气氛而提到月亮之外,全文共有五处用到了月亮的意象。它的每次出现都反映着人物的心理,象征着人物的命运。通过《金锁记》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学,又利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佳作,并把五四以来就开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金锁记》的很多语言都有《红楼梦》的神韵,如曹七巧盘问了儿子一夜后,精神百倍,把亲家母叫过来打牌,“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了出来,众人竭力打岔,然而说不上几局闲话,七巧笑嘻嘻地转了个弯,又回到她媳妇身上来了。逼得芝寿的母亲脸皮紫涨,也无颜再见女儿。”这里的“紫涨”一词在林黛玉身上出现过,当时口误与宝玉说到戏子戏婆时曾用到过这个词。

 让我们再看看开头作者使用的一个比喻。《金锁记》是以一个回忆中的“月亮”开头的:“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胡。”从古到今,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描写不计其数,且各具特色,但大体上是描写月色的皎洁和秀美,而像张爱玲这样描写月亮,恐怕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是年轻人想着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所以会和当时的人所看到的同一月亮有所不同———“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信笺上如果落了一滴水,便会有一处印迹,时间久了,便会有一种红黄的湿晕,何况落下的是泪珠。这一比喻虽然精短,其内含的凄凉之意,却为全文的悲剧氛围确定了基调。许多文学大师都善用比喻,如李白、苏轼。体现了他们的才情与灵气,在这点上,张爱玲不逊色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