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21 责任编辑:秩名

  《香水》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85年出版,它构思奇特,寓意深刻,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德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世纪巴黎的故事,主人公格雷诺耶生在巴黎的一个臭鱼摊子,但天生对香水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为了制作香水,他杀害了二十六名少女,以摄取其香味。就在其成功之时,被愤怒的人们抓住,并判以极刑。主人公用了一小滴香水,就让人们不忍心致其死罪。最后主人公选择回到他出生地,将所有香水倒在自己身上,被极其渴望占有他的人们啃食殆尽。小说一经出版,就轰动国内外文坛,获奖无数。

国内目前关于《香水》的研究论文有370余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1、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比如陈婷在《魔鬼代言人—— — 从魔鬼形象的演变分析人物形象格雷诺耶》中,从其身上所具有的各项外貌特征来分析其魔鬼形象,得出结论:格雷诺耶在外貌特征方面确实存在着许多与魔鬼相似的特征。这些相似的特征使得人们难以否认,格雷诺耶就是魔鬼的化身。正是这些特征让读者首先从对主角的第一印象就有了隐约的恐怖心理,为后来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心理暗示的想象空间。

2、侧重对人物的杀人动机的追问,如周瑜《格雷诺耶谋杀行为的犯罪心理及形成诱因探析》中,透过格雷诺耶的精神世界探析其谋杀行为背后的犯罪心理及形成诱因,得出促成谋杀行为产生的犯罪成本与犯罪获利、罪犯的不健康人格以及成长环境因素占居主导地位的结论。也有文章认为是出于一种对自我存在意识、人性的追寻。杨斯静的《芳香之旅中的人性追逐》一文,通过探讨 “气味”的丰富内涵,以主人公人性缺失———人性追逐———人性自省为线索,剖析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的对人性、欲望等的深度思考。主人公想收集和制造香水来弥补自己的人性的缺失,以此来证明他的存在,最后终于与香水合为一体共同幻灭了。全书围绕气味这一主题,揭示了主人公从人性缺失到追逐人性再到最后理解人性的完整过程。

3、对小说手法的研究。李显杰在《二元并置·反 讽·怪 诞——读 聚 斯 金 德 的 小 说<香 水 —一 个 凶 手 的 故 事 >》中探讨《香 水》的语言技 巧叙事基调和风格特征,认为小说语言上的虚实结合、正反相对是其语言的张力所在,反讽是其叙事的基调,而包括人物形象、人物命运、情节设计、恐怖结局等都体现了怪诞的风格。

4、对作品中隐喻的研究。唐妹,史洁在《论<香水>的多重寓意》中阐发了《香水》的多重隐喻,认为小说中到处都充满着欲望的气息,为一部象征人类欲望之书;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祁克果的“人生三境界”,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哲学寓言;小说中主人公格雷诺耶身上有着希特勒的影子,小说结局又影射出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一幕,可谓一部政治的寓言。哲学隐喻:徐卫翔在《一瓶浓缩了西方思想史的<香水>》中从主角姓名和作品中某种香水的名字着手,从文学、宗教、古代神话的角度来探讨其意义,并将线索引向柏拉图哲学。而作品中的嗅觉,则应该从灵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最后,通过比较苏格拉底和《香水》中的主角,发现它所展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主流哲学传统的思想路线,它既是前哲学的,又与后哲学的种种思想相一致。杜婷《<香水>中的死亡主题》分析主人公格雷诺耶所体现的死亡本能理论和酒神精神,挖掘作者创作背后的深层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对主人公格雷诺耶的人物形象分析,挖掘其身上的死本能理论和酒神精神的表现。作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所有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也不能决定自己的死。强权社会下,完全没有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可言。死亡本身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生,作者通过死亡来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将《香水》与《路加福音》进行对照性分析,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叙事结构以及思想主题等层面的比照,试图总结出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同时,在隐喻的层面上分析《香水》反基督教的思想。作者不仅表达了否定传统基督教文化的思想,还构建出了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即类似尼采“超人”的理念。从现实层面来看,德国曾经产生过使全人类都为之颤栗的极端思想和政治行为,现代欧洲社会的民粹主义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香水》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学术层面来看,该视角的研究在国内研究中还比较缺乏,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