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产生

当前栏目: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2018-08-25 责任编辑:秩名

 1前言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趋完善,传播的手段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受众要求传媒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闻。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传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都在尽其所能的让观众的遥控器锁定自己的频道,各家媒体动了不少脑筋,大打地方品牌。电视新闻节目一向是“立台之本”,而随着商业运作涉足新闻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也日益突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功能的异化。娱乐化新闻因其趣味性和刺激性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欢迎,尽管目前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尚无定论,但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需求,而相对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则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而因电视新闻娱乐化逐渐兴起,并呈现为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新闻娱乐化过分地追求信息的娱乐性,甚至以娱乐为新闻报道的理念或本位,对原有的新闻规范形成冲击,从而对新闻传播实践造成恶劣影响,它也为新闻工作者坚持自身新闻价值与理想带来了困惑,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新闻娱乐化现象在一方面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发出了警醒之声,其逐渐表现出的一些负面影响,是令人堪忧的。本文针对新闻娱乐化,由起源、存在及现象说起,探析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层反思并提出建议,使其既要符合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同时又能为广大受众所喜爱。

2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产生

关于新闻娱乐化,电视理论界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界定:

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暴力事件、犯罪新闻、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等这些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的价值;比如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杀妻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新闻娱乐化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以美国不同于传统政党报的《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最为典型。其新闻内容简短通俗,以刺激性、煽情性见长,重视人情味、趣味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极力渲染炒作的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了现代电视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的三大标志性事件。

在中国,最早开始运用娱乐来“包装”新闻的电视媒介,当属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湖南卫视开创性的利用了五性即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让新闻内容最终通过“可看性”得以完美诠释。这档新闻节目的开播,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栏目。开播不久后就吸引了全国众多受众的眼球,收视率频频创出新高。或许是《晚间新闻》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超越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夺得收视率桂冠先河的成绩,给媒体界不小的震撼,它独占熬头的收视率也扭转了电视新闻只能有社会效益,而谈不上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节目从播报方式上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大胆的抛弃了时政要闻,而完全以社会新闻,尤其是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为报道对象,它风格独特,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新闻。一下间,让受众知道“原来新闻是可以这样轻松的、明快的讲述出来的”,通过大胆的配乐和叙事的形式,把受众牢牢的锁定在其30分钟的节目中。《晚间新闻》播的很多东西算不上是新闻,但戏剧化的是,却迎来了受众的欢迎。国内各个电视台开始纷纷抢滩,尝试将以前较为严肃的新闻节目进行娱乐化的表述。仅从播音方式上的转变就可见一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新闻节目的播音方式就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家媒体的纷纷效仿,从中央2套的《第一时间》、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到南京本土的《零距离》,而辽宁卫视开办的《说天下》节目更是打出了“国内第一档新闻脱口秀”栏目的旗号,主持人一改往日说新闻时正襟危坐的传统形象,手中拿着道具随意坐在沙发上,以唠家常的方式述说国内外的大事小情。

由以上信息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新闻娱乐化其实就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对名人趣事、煽情性、刺激性新闻、体育新闻甚至是花边新闻等等的报道;或者是将硬新闻软化,在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当中寻找其故事性强的元素来进行突出的细节的描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影视频道、生活频道、综艺频道等频道的相继设立,以及《直播南京》、《法制现场》、《大刚说新闻》、《直播生活》等所谓“新新闻”的报道模式,将新闻的娱乐化、大众化以及通俗化彰显的日趋明显,而表现出的竞争性也愈发激烈,软新闻的比重由此急速上升。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新闻工作者竭力从硬新闻中“挖掘”娱乐性因素,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一些电视新闻导视片的剪辑、字幕特效的视觉冲击,到电视媒体开创和运用“说新闻”、“聊新闻”等形式,再到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手中持有有折扇、绒毛笔,甚至“惊堂木”;衣着更是娱乐化,长衫、马褂、内衣等就不难看出。要知道,这样的装束,这样的道具,这样的播报形态和这样的主持人,都曾出现在以严肃和正统著称的新闻节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