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留学活动弊端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26 责任编辑:秩名

 一、选题意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之际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晚清政府一共向西方派遣了多次留学生,寄希望于能够达到富国强兵,抵御列强侵略的目的。但事实却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本文试图分析在晚清时期发生的这场声势浩大的留学活动为何最终没能促使中国社会自此踏上近代化的步伐?为何限制了当时自称“天朝上国”的满清王朝的近代化步伐?这场寄予了清政府无限希望的留学活动并没有挽救晚清王朝,也没有完成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目标。他们,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换言之,晚清留学活动存在很多影响人才培养的弊端。而现在学术界多关注留学的成绩,对于这场晚清的留学活动的功绩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阐述,本文在此不详加赘述。但对留学活动产生的弊端却相对研究较少,将无限的美好的遐想寄予在这批留学生身上,进而不能很好的阐述近代留学生的本来面貌。

本文希望在浅析晚清留学活动的弊端的过程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影响,吸取经验教训。我国现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离不开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知识,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如何正确处理好本国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重中之重,吸收借鉴晚清政府的教训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术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学术环境改善,两岸学术交流加强,相关史料诸如《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等年)、《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等年)等相继出版,使得晚清海防教育的研究日趋便利、热络,尤以中国大陆地区为甚。相关论文数百篇,部分海防史、教育史专著对此亦多有探讨。这些成果的内容除包遵彭等先前所述之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史实层面的补充丰富和讹误订正。譬如姜鸣《严复任职天津水师学堂史实再证》(《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等文对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苏小东《北洋管带群体与甲午海战》(《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等文对晚清海防教育的弊端作了充分的揭露;刘晓琴《甲午战后的海军留英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等文对甲午战后海军留英、留日情况作了补充说明等。2、外伸研究的拓展。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等专著以及史滇生《十九世纪后期中日海军教育比较》(收入戚俊杰、刘玉明主编《北洋海军研究》第2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黄新宪《福建船政学堂的兼容性特征及对晚清社会的影响》(《教育科学》1998年第2期)等论文,在宏观上比较了中日近代海军教育的不同及影响,论证了晚清海防教育对中国近代海防事业、教育事业乃至社会文化变迁的先发引导作用,凸显了传统社会文化体系对晚清海防教育的制约等。

三、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留学弊端的体现。1、派遣主体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2、留学管理过度官僚化,限制过多。3、留学内容侧重军事、法律等,较少人文思想等内容。4、军事留学侧重技术教育,轻视战术和武人魄力。

第二部分:留学弊端的原因。1、指导思想上中体西用。2、中央政府对留学没有前瞻性,没有建立规范的留学派遣制度。3、留学思想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

第三部分:留学弊端的危害。1、限制了留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2、限制了留学生对中国军事、教育等近代化的贡献。结语。

四、主要观点

本篇论文对于传统的观点另辟蹊径,致力于展示晚清留学活动最终没能促使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进行剖析。重现在那段特殊历史中的特殊的留学生群体,还原其本来面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晚清政府,在面对内忧外患之际决定改变现状,向西方学习,从而派出大批的留学生到西方学习。但这批留学生却最终没能完成属于他们的历史使命,没有发挥其对中国的近代化的卓越的贡献,反而产生一系列的弊端。其主要表现为派遣主体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留学管理过度官僚化,限制过多;留学内容侧重军事、法律等,较少人文思想等内容;军事留学侧重技术教育,轻视战术和武人魄力。

归根究底,产生弊端的原因有许许多多的方面,但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指导思想上中体西用,其次是中央政府对留学没有前瞻性,没有建立规范的留学派遣制度,第三为留学思想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为教育而教育的留学活动必然对中国产生严重的危害,分为两个方面:对于留学生,限制了留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近代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留学生对中国军事、教育等近代化的贡献。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当今世界在如何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吸取晚清政府留学活动的弊端,总结借鉴其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