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27 责任编辑:秩名

 网络暴力对社会的危害

1.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直接伤害。网络暴力的直接损害是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网民在“非理性”因素的驱使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这既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2016年11月底的罗一笑事件,因为被朋友圈疯转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作家罗尔被网友们进行人肉搜索,发现其有几套房产,并且善款也早已筹集,感觉被利用了善良的网友开始疯狂攻击斥责罗尔,并且把他的私人信息和家庭住址全部公之于众。给罗尔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016年12月24日,罗一笑小朋友离世。她的病情的加重和离去很显然有着网络暴力的影响。而一个饱受斥责的父亲在网络暴力的言辞的攻击下又遭受失女之痛的打击,显然受到了重挫。也许罗一笑事件本没有想过炒作,也没有想过诈捐。只不过在网友的善良的帮助下,事情偏离的正常的轨道,而网友不禁甄别思考的就反过来进行集体的网络暴力攻击,更是给这个可怜的家庭又一次重创。这些都表明,网络暴力的发生,会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

2.网络暴力间接地腐蚀了社会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即是指民众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所应该接受的规范。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能对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网络暴力则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极大的腐蚀了社会道德的标准。行着不道德之事,却打着维护道德标准的旗帜,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不仅让网民对“网络道德标准”的理解产生歧义更腐蚀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近期出现的辽宁女大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而跳楼自杀案件引起广大网民关注。在没有核实事情真相之前,网友大量转发女大学生身体上的伤痕,谴责学校和其室友,对学校名声和室友的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其室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行程都被曝光出来,人们对其大肆指责辱骂。她们更是同校园暴力所挂上等号。但经过后来事实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身上并无被虐伤痕,室友当时也未将她推下阳台,校园暴力事件存疑。但在网友关注和加之网络暴力的情况下,对室友们的伤害确是真真切切的,再遭受目睹死亡的巨大冲击之后,又遭受全民的指责谩骂,这伤害又该谁来负责呢?打着维护正义的名声,杜绝校园暴力,却将“校园暴力”变成了网络暴力,这难道不也是一个对道德标准的腐蚀吗。

3.网络暴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暴力虽然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但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最终又会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的发生指向的是现实社会的具体事件。这种暴力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那样的极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样值得人们关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让一些暴力符号潜移默化的移植进网友的潜意识中,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在“艾滋女事件”中的少女的个人信息,及与其有过性行为的男性的信息都被曝光,不仅对其受害人本身进行了伤害,并且大量的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

 1.借鉴国外经验

(1)注重依法治理,健全专项法制。暴力言论破坏网络生态,颠覆良序公德,首要的措施就是从立法层面予以约束。2005年,韩国接连发生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促使韩国国会于2006年底通过了《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该法规定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前必须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记录,此外,网站如不主动屏蔽有关暴力、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的文章和影像等,将对此而导致的后果负法律责任。

(2)明确责任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在德国,联邦内政部总体负责网络监管,其直属的联邦刑警局下设机构“数据网络无嫌疑调查中心”承担国内俗称的“网络警察”的职能。他们无需根据具体的嫌疑指控,有权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和分析网络信息,以发现违法行为。目前,德国已有16个州设立了“网络警察”或类似监管机构。

(3)创新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例如SurfControl公司推出的“网络巡逻”软件是美国过滤工具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公司一直在为包括网络暴力言论在内的不良细腻的治理提供解决方案,相关网站的编辑在删除有关亵渎种族,民族,宗教和人身攻击的言论时“从不手软”。

(4)突出源头治理,引导行业自律。例如英国在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时,贯彻坚持的就是一种“监督而非监控”的理念,通过网络观察基金会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协会的合作,共同发表了题为《安全网络:分级,检举,责任》的文件,并以此作为行业自律的基础,鼓励业界建立道德及分级标准,便于公众知晓规避不良信息的方法。

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1)加快专项立法,确保治理的针对性。由于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的界定过于模糊,因此我国应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力争出台一部统一的关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法律并启动配套的法律制定。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对网络暴力言论的分级管理,严格事后追惩制度,使得网络治理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2)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治理的科学性由于网络暴力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政府则应该经常性反思制度设置的公正性。一要健全监管机构,理顺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当不断加强网络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各级政府要把网络内容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评体系,从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发展,管理网络,并形成网上心思内容管理部门牵头,互联网行业管理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而要加强风险判断,有效引导舆情。政府应该及时开展舆情问题的风险评估,满足公众的合法表达权,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意见,坚持网下处置和网上引导相结合,用尊重民意的实际行动赢得民心,把公众情绪引导到讲课理性的轨道上来。

   (3)加强道德的引领,实现治理的自觉性。加强网络文明的道德引导,一靠政府的政策宣传和素养教育,二靠网络意见领袖等公众人物的示范,三靠互联网传媒发挥信息“把关人”作用。2013年8月,网络“大V”们就网络名人应坚守的“七条底线”达成共识,做好网络把关人,即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专家认为这是网络管理方式由“堵”到“疏”的转变。在政府加强道德引导下提高网民的自身媒介修养,是减少网络暴力最有效的方法。

   (4)加速技术创新,增强治理的有有效性。推进绿色上网是根治网络暴力言论的有效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在技术上主要采制限制,过滤,屏蔽等手段对网络暴力信息加以处置。一需要政府为网络服务商完善技术监管手段,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筛选、过滤确保掌握网络内容管理的主动权。二推动网站逐步实行网络后台实名制,完善对不良信息的追查机制,遏制网络暴力言论的发布和传播。虽然实现网络实名制遭到广大网友的争议,但是实名制对治理网络暴力言论有着极大的作用。降低阻力的关键是完善配套政策以消除网民对隐私泄露和权益受损的担忧。

   (六)结语

     虽然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对社会造成的很大的影响,但网络暴力不能一概而论的否定。笔者通过探析网络暴力的定义类别和表现形式来具体分析了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网络暴力的对策和分析。如何在解决网络暴力之时做到有法可依,又不打击民众发表自身言论的积极性是本文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相信在国家的积极治理下,我国的网络环境会越来越绿色健康文明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