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视频时代童年的消逝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27 责任编辑:秩名

 近年来,我国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在飞速发展,这其中尤以娱乐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指的是“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最为显著,从综艺节目起步时期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快乐大本营》、《幸运52》到《超级女声》《星光大道》《非常6+1》等再到近几年火爆的《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等。节目的种类包括问答类、游戏类、选秀类、婚恋类、谈话类、竞技类、亲子类、真人秀等等,其中既有我国原创又有引进国外版权的。电视娱乐节目成了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重要的节目形式,其地位也直线上升(从国内争相引进国外综艺版权到《爸爸去哪儿3》5亿天价冠名费无不印证了这一点),目前我国电视行业呈现了泛娱乐化现象,全民进入了一个“娱乐时代”。

正如隋岩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在这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中,艺术不再承担启蒙的重负,而总是被娱乐所替代。”目前在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文化的认知、审美、教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娱乐却被过分强调和放大。中国的电视娱乐业发展到现在日趋成熟,甚至进入了黄金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这一点使电视能够成为大众媒介代表的不二之选,(尤其是近几年电视已经发展到具备与电脑同样的功能后)数量庞大的受众是其生存的基础,为了迎合受众,电视节目越来越娱乐化。视频是发展娱乐的最好载体,而娱乐又大大增强了视频的活力,随着互联网等视频载体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泛视频时代”。

(三)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是对一个社会的讽刺,没有童年的社会是可怕的,对童年的消逝没有作为的社会更是可怕的。那么我们就要找到是什么打破了童年与成人间的屏障,如果说印刷术创造了童年,那么战胜印刷术成为我们生活最主要媒介的电视和新媒体则是破坏童年的罪魁祸首。

印刷术时代强化个体的自我意识,而泛视频时代则腐蚀人们的自我意识,破坏人们的理解能力。电视还在更深层次影响着儿童的知识、思维和对世界的看法。正如波兹曼所说“电视呈现出来的世界在儿童眼里已经不再是奇怪的,而是自然的。……他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泛视频时代的娱乐化影响及童年的消逝。每部分分为三节,这里分三段。这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三、媒介的娱乐化浪潮侵袭童年 

视频为我们提供了娱乐,视频里出现的所有内容(政治、文化、精神生活等)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而视频的另一个特质是它所传播的任何内容不拒绝任何观众(包括没有分辨力的儿童),但是这种娱乐化浪潮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正因如此,我们更要重视它,挽救正在消逝的童年。在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文章《儿童的言论》中,他观察到:“儿童经常会持续不断地谈论他们长期参与其中的活动。”德勒兹认为,他们的活动可以被看作是实践行为的动态轨迹,而他们的谈话则是在建构这些轨迹的精神地图。但是现在儿童最多参与的活动是看电视。除了一些成人节目流露出的低俗化外,一些少儿节目或儿童出演的节目也越来越成人化。少儿电视节目是成人做给儿童看的,但是成人和儿童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包括年龄差异、身体发育、社会经验。文化水平等。年龄差异又是心理差异,包括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人说,当前是“儿童成人化、成人童稚化”,成人越来越不想长大,看动画片的成人比比皆是,而孩子们则对成人世界的游戏更感兴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或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因而我们一直都在拿这些东西开玩笑,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啦。   

    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精力分散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被同时调用视觉处理和听觉处理功能产生的积极效果所抵消。互联网可不是有追求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教育家们建设起来的,互联网提供信息的方式不是小心翼翼的寻求平衡,网上信息是以高浓度的碎片化大杂烩的形式出现的。互联网被设计成一个中断系统,这是一种旨在分散人的注意力的机制。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碎片化使我们的思维无法再深刻下去,因为显然,我们不再拥有保持深刻所需要的注意力。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四、学校教育亦充满娱乐化因素

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相较而言,伴随学习的过程所形成持久的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学校里特有的年级制结构会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段而设计出不同的课本,电视则是不分等级的课程,它不会在任何时候因任何原因拒绝观众。传统的学校把儿童与成人区隔开来,然而学校这种区隔儿童与成年人的作用越来越被人淡忘,儿童在学习过程可以接触到任何的娱乐信息。

为了增加传统教室的活力,保持学校的教育地位,很多学校、老师开始引用电视中的方法教学,最初确实是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但随着娱乐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寓教于乐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了。1984年,美国的WCBS电视台和WNBC都报道过,宾夕法尼亚州的公立学校已经试行把所有要学的科目都唱给学生听。在电视里,学生们都带着随身听,听着由演讲稿组成的摇滚音乐,提出这个想法的约茨科·亨德森先生还想把英语、数学、历史等科目纳入摇滚音乐计划,希望讨得学生更大的欢心。《芝麻街》只是想证明学习的过程可以成为轻松的娱乐,而宾夕法尼亚州学校的做法是要把教室变成摇滚音乐会的现场。如果说《芝麻街》试图证明的是教学与娱乐不可分的话,亨德森先生则是要把娱乐当做教学来发展。

根据波兹曼的观点,摆脱媒介控制的唯一方法便是学校教育。然而他提出的所谓希望渺茫的方法,在中国社会更难以施行。当前中国教育领域自身就存在许多问题,改革改善的步伐却十分缓慢。有学者就提出,严谨的板书等教学手段正在被多媒体代替,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操作早已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多媒体课件的 “牵引下”,回答老师的各种问题。教育者本身对于媒体的认识就有待提高,更难以身作则教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