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分析垃圾信息所带来的危害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27 责任编辑:秩名

 (一)垃圾信息的概念

对于垃圾信息的具体定义,学界目前还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它有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含义,垃圾信息就是指那些混杂在信息海洋中的大量无用信息、有害信息,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带来危害的信息,它会给人类和社会的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危险。尤其是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之后,随处都可用wifi或是移动网络来连接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从而轻松获得来自各个地方丰富多彩的信息。由于信息筛选的不足,垃圾信息也登上了网络这辆超高速快车,本来就很严重的垃圾信息泛滥的问题更加深入了。它就像一张无形的蜘蛛网牢牢地黏在了人们身上,还在大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逐渐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紧接着一步一步地侵蚀着人类的身体甚至还会扰乱思维,严重影响了大众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垃圾信息的类型

我们处在一个垃圾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如何发现有用信息,隔绝垃圾信息,已经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难点。为了能切实有效地避免垃圾垃圾信息的扩散,我们要做的有很多,不过最开始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辨认出什么是垃圾信息?垃圾信息的类型有哪些?垃圾信息的类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广告推销信息、虚假诈骗信息、色情暴力信息、反动信息、无用不相关信息。其中无用不相关信息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经常引起网民热议的娱乐新闻,像刘恺威疑似出轨,唐嫣罗公布恋情等等。

  (三)垃圾信息的危害

1、媒介依赖症

现代社会患上媒介依赖症的人群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电子媒介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媒介依赖症主要指的是一部分人过度沉迷于各种电子媒介不能自拔,特别是层出不穷的娱乐信息和游戏。比较典型的就是低头族,不管任何时候他们的手机都必须在双手可以接触到或双眼可以看到的地方,否则他们会感到不安。这类人群只要一拿起手机,外部的环境就仿佛不存在一样,他们恨不得把头都塞进屏幕里,他们将大量宝贵的时间都消耗在了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上,并满足于它们所带来的愉悦感,因而不愿意再接触现实世界,甚至丧失了正常的社会交往技能,变得越来越封闭与自我。

    2、信息焦虑症

    人们在面对眼前的海量信息时感到眼花缭乱,在对它们进行浏览和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靠信息而活的人。毕竟人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无限的信息面前,人们会因信息的遗漏而感到恐慌。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在比较认得思维方式和电脑的架构之后就指出“人不仅是一种食肉动物,他已经逐渐变成了食信息的动物人对信息充满了饥渴,他的生存目标只剩下一个问题:我要的拿着新闻来了吗?”

    3、危害身心健康

    首先从生理上看,人们每天接触电子媒介的时间越来越长,经常性的就是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大部分人也不喜欢运动,久而久之身体的各种毛病也就出来,头晕、身体酸痛这种都算是小儿科,眼睛近视和肩膀、脖子僵化等这类状况更是越来越普遍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心理上,网络中的大部分信息是碎片化的,人们现在又都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因此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专心地去看一篇长文章或是一整本书,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特别是在电子媒介开始盛行后诞生的80后、90后、00后三代人。   

    4、注意力分散,有用信息流失

    面对不断涌现的信息,人们根本不可能做到全面关注,但是人们还是会尽可能多的去吸收新的信息,而一心多用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大多数时候大众的注意力都处在比较分散的状态,他们没有精力去对信息做出细致的筛选然后剔除掉无用的垃圾信息,这就使得有用信息淹没在了大量的信息泡沫中难以被找寻,极容易造成有用信息的流失。

    5、威胁他人安全和社会安定

    有一部分人喜欢去搜寻那些刺激性强、视觉冲击大的信息,常见的就是色情暴力类信息。他们希望借此来释放心中积蓄已久的压力,满足压抑在内心中本能的破坏欲与征服欲。但如果这种行为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心理疾病。随着欲望的不断增强,渐渐地人们会不满足于观看这种信息所带来的快感,而会将这种渴望发展成为实际行动。他们很有可能会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模仿,引发犯罪行为,严重威胁他人安全与社会安定。

三、垃圾信息泛滥的受众需求成因(上)

现在各种信息媒介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受众对媒介的满意程度,媒介传播信息的宗旨在于为受众提供服务,因此满足受众的需求就成为了媒介的首要任务。但是受众的需求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它也有一些消极需求,比如性需求、暴力需求、窥视需求等。垃圾信息就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消极需求,但是个别积极需求同样也会推动垃圾信息的进一步泛滥。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这也就是垃圾信息现在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受众心理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某种需求,所以一种受众心理基本上就对应了一种需求。其中垃圾信息泛滥所涉及到的受众心理主要有七种,它们依次是猎奇心理、娱乐心理、审美心理、窥私心理、从众心理、选择心理、求知求新心理。同时又对应了受众的新奇需求、娱乐需求、审美需求、求同需求、知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和窥视需求。根据这七个受众心理所对应的需求,又可以将它们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垃圾信息泛滥的成因。 

  (一)生理需求

1、求异需求—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指人们会对那种另类的、与众不同的事物或者信息感兴趣,这是为了满足人生来就有的求异需求。而且它不会随着人的成长而衰退,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增加,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更多了,对未知的好奇也就更强了。

现在有很多电影是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观看的,通常是由于电影的内容过于血腥暴力或是裸露成分太多,而青少年还未形成成熟的心智,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很容易受其影响从而造成难以预料的悲剧,他们又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行为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不对等,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但在互联网中很多禁片的资源都可以被轻松找到,它不存在随手中的筛选,只要点击就可观看。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动,血气方刚的他们也喜欢去寻求一些刺激,将内心一直压抑着的黑暗面展现出来,这类影片就很好的满足了他们这一需求,他们将自己的欲望转接到电影中的角色中去,企图通过与角色的感同身受来获得满足。

    2、娱乐需求—娱乐心理

娱乐的目的就是让人感受到快乐,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它有很多种活动形式,例如游戏、看电影、欣赏表演等等。人们通过各种娱乐活动而获得的一种愉悦的心理,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娱乐心理追求也迅速上升,这表现为大众对娱乐新闻的高度关注。

去年的十月八日黄晓明夫妇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到场的明星名人数不胜数,大量媒体在婚礼正式举行几天前就开始对其进行跟踪报道,不断有相关细节在网上被爆出,网民的议论也从未减少,光是黄晓明baby1008大婚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就高达17亿,讨论量也达到了129.4万。而相比较而言,同一时期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了诺贝尔奖得主,这是第一位中国女性获得如此高的国际奖项,尽管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大肆的报道,但大部分受众的关注目光还放在了婚礼上。

    3、审美需求—审美心理

每个人都爱美,也喜欢追求美的东西,这是人对一种本能欲望的追逐,这个追逐的过程就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审美心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审美实践中以欣赏美的态度来认识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快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无用信息上,所有的时尚杂志都偏爱用长得好看的明星或是模特来吸引读者购买,大多数读者购买时尚杂志主要也就是依据封面是否好看或者是我对这个封面人物是否感兴趣,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读者翻阅杂志通常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

4、窥视需求—窥私心理

窥私是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对他们隐私的好奇,特别是对公众人物。之前因为信息记录设备的落后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人们的窥私心理比较难得到满足,但是现在摄影摄像设备十分发达,而且网络的隐匿性刺激了人们的窥探心理,人们可以在网上轻松地获取他人的信息资料,甚至是直接侵入私人生活空间。

真人秀类电视娱乐节目的盛行就是很好的证明,在真人秀节目中参与者24小时都处在摄像机的监控之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下来,不管是光鲜亮丽的样子或者是令人捧腹的丑态。它能比较真实的展现参与者的性格和日常生活的的状态,这些曾经隐私的东西都通过摄像机公之于众了,这类节目就完全切合了观众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这种窥私心理是人人都有的而且是人类的本性。

四、垃圾信息泛滥的受众需求成因(下)

  (一)社交需求

    求同需求—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指出,当人们进行着精神上的交往时,始终伴随着交往心理活动,认知、情感意志这些心理因素推动和制约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而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人因团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态度、判断与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内大多数人一致而产生交往心理契合,这就是从众心理,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受众正常社交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不会因为意见的分歧而被孤立。

人都是群居性的动物,任何处在群体中的人都存在一种随着大流的倾向,希望以此来更好的融入群体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是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所以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个不好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上,许多网民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和理性判断思维,对网络上传播的东西盲目相信。例如之前的抢盐风波, 日本的核泄漏引起了全国的恐慌,网上有两条谣言一是吃碘盐可以防辐射,另外一个就是核泄漏污染了我国的海盐。这样的虚假信息经过网络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扩散,全国多地市民都跑到当地的超市去疯抢碘盐,甚至还有人托亲戚朋友在外地帮忙购买而且购买的数量很大,基本都是一整箱一整箱的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盲目从众行为。市场上所销售的碘盐中的碘是微量的,就算一天吃很多的盐,也根本不可能起到防辐射的效果。

  (二)尊重需求

    自我满足需求—选择心理

    受众通常会按照自己需求来选择信息,选择心理一般要经历下面几个过程:一是选择性接触,即受众总是将一定的传播内容作为自己的注意对象;二是选择性理解,即受众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进行解释;三是选择性记忆,即受众记住那些与个人兴趣、需要相符合的内容。

很多时候人们会依照自己的理解或是已有的知识去解读信息,这是出于一种自我满足与自信。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认识都存在差异,随着信息不断传播和扩散,每经过一层传播介质,信息就会产生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之后的传播过程中就会不断扩大,甚至可以将原本的信息给遮盖住,很有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信息失真,垃圾信息也就产生了。

  (三)自我实现需求

新奇需求—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就是指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为了满足内心的新奇需求而催生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求新也是人的一般心理需求,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也证明,在心理反映时,越是新的东西,越能激发人的满足心理。

广告喜欢用新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注意,它可以是一种食物的新口味或是一款汽车的新功能,也可以是一个新的旅游景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刺激受众的购买欲和消费欲。例如全球的手机巨头苹果公司,它就是通过不断开发新的手机功能来吸引消费者不断购买它的系列,但是很多使用者都反映大多数新功能在日常根本都用不到,但手机的价格却因此增长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