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预习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6-22 责任编辑:秩名

 预习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为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如果设计合理,“先行组织者”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知识框架以更有效学习新知识,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到保持知识的作用。 

现有的“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前置性作业设计、导入设计、助读系统运用等方面,虽各有突破但过于笼统,很少有专注于单一学段学生学情的研究,也很少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使得“先行组织者”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在整体预习策略上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关于预习必要性和有效性的探索方面。赫尔巴特提出形式教学四阶段论,后被发展为五阶段论,其中第一阶段即为“预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或回忆与新课有关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1921年,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了理解、练习和发展等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案:第一阶段理解又分为两步,第一步即是预习,内容包括指示目的,唤起学习的动机,预备的指导和儿童预习。这一教学方案鼓励学生预习,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拓展了阅读教学模式,具有开创性。 

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朱自清设计了“五步教学法”,后简化为预习、讨论和复习,强调预习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论述了怎样进行预习。钱梦龙受叶圣陶先生启发提出“基本式教学法”,即由“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构成的基本教学形式。“自读式”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目标,强调了自主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从侧面证明了预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他在“谈到阅读训练的格”时,把“认读感知”设为阅读的起点,要求学生获得文本的初步、近乎直觉的印象,同时要求生字难词应由学生在课前自查字(词)典解决,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王荣生在《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一文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任务归纳为(一)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二)建立学生与 “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他认为教师必须找到学生的原有语文经验与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的落差所在,形成足以弥补这一落差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学会阅读的方法。而要找到落差,必需链接学习主体和学习对象这两个方面,即分析文本特质、研究学生学情。他所提到的“落差”正是预习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体现,而通过分析文本、研究学情来指导阅读教学也为阅读教学预习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指导。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学界关于预习策略的研究呈现过于宽泛的倾向,或关注于具体预习方法的制定,专注于某一学段学生学情及某一教学内容模块的预习策略较少,在阅读教学预习策略制定上,难以将相关理论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阅读教学前运用合理的预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加深对主题、结构、内容等方面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和主体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合理预习策略的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在课堂之前率先会合,促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本文拟从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预习现状入手,结合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散文教学预习的要求,探讨散文预习的必要性,同时依据散文文体对初中散文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型特点制定散文教学预习策略。 

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交代研究缘起与范围,研究现状与思考,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之后的探析打下基础;第二章探求初中语文散文预习的现状,以求在审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采取预习策略;第三章从新课标中获得语文预习策略制定的启示,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确定散文预习的侧重点;第四章则聚焦初中散文,对散文进行界定和分类;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制定普适性的预习策略,二则是创新地根据各分类散文特点制定适合初中生的预习方法。 

 

 

预计解决的难题: 

  专注于某一学段学生学情及某一教学内容模块的预习策略较少,在阅读教学预习策略制定上,将相关理论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研究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