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与文化

当前栏目: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2019-05-16 责任编辑:秩名

重庆人说一种特殊隐语,被称为“说吊脚话、翻蛮话、藏鱼尾[ 此也指说一般的谚语、歇后语。]”或“展言子[“展言子”在巴蜀地区流行较广。如李劼人:《李劼人选集》(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24页):“嘿,嘿,倒会挖苦你老子!可是展言子又展错了,人家讲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里是东呀西的?”兴文县流传一首民间故事《展言子》:“祝寿的亲友来了,孩子出来迎接客人就说:‘亲戚邻,三朋四,今天是我爹的牛马出(生),备有庖有肥(肉),要招待你们吃杯黄昏玉(酒)。’”[参见四川省兴文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四川省兴文县卷》(内部资料本),1989年,第343页~第345页]]。其特点是只说出多字成语、俗语、书名等前面若干字,而落脚在最后没有说出的那个字,该字又往往可以谐多个音或义。如华蓥市流传的吊脚话:   
那人的独占熬[ 熬:应作“鳌”。](鳌)(头),打起了添人进(口),流了点李狗屙(血),要是吹了八面威(风),定会抛粮下(种,谐肿),他的黎山老(母),牵着猴子盘(儿),抱起龙子龙(孙),回到白(百)年成(家)。你戏他的家中贤(妻),他要你的瞎子算(命)。[ 四川省华蓥市志编纂委员会:《华蓥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4页。]
《天仙送子》中也记载了不少吊脚话:
〔旦介〕猴子盘的包谷吗?
〔旦介〕红苕个吗[ 个吗:个,重庆方言,表强调,无实义;个吗,相当于“吗”。]?
〔丑介〕贝时婆娘,我台想叹红苕,你就跟我叹那?
〔旦介〕猴子盘的儿个。
上文中,“猴子盘”即为“儿”的吊脚话。
另:
猴子盘的到[ 到:应作“倒”。]背起,摇摇摆摆喜乐神。
又:
〔丑介〕还要收什啥子?
〔旦介〕收什安安送。
〔丑介〕安安送的红苕?
〔旦介〕红苕、芋头哩。
〔丑介〕我都要想叹芋头,又跟我叹那?
〔旦介〕安安送的米。
上文中“杀人放”、“安安送”均为吊脚话。“杀人放”指“火”,“安安送”指“米”。[ “安安送”源于德阳市孝泉镇的“二十四孝”民间故事中的“安安送米”,详见前文。]可见,说吊脚话体现了重庆方言与当地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等民间文化密不可分。
2.蛮——见证巴蜀民族杂居文化
“蛮”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
a.荒野遥远,不设法治的地方。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b.粗野,强悍。
c.奴婢。[ 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3月,第8卷,第1009页。]
由上表可知,“蛮”在重庆方言中多取“奴婢”之意。男奴称为“蛮疙瘩”,女婢称为“蛮丫头”或“蛮二姐”。类似的还有“蛮奴”[ 蛮奴:舞姬,婢仆;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参见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3月,第8卷,第1010页)。]“蛮儿”[ 蛮儿:泛指舞姬、侍妾(参见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3月,第8卷,第1010页)。]等。
重庆方言中“蛮”的含义,也许与少数民族在巴蜀地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由于古代川西、川北处于高寒地带,冬天严寒难耐,加之土地贫瘠,收成不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逐渐形成了农闲时入城市佣工,来年春暖花开,再返乡耕种的“下坝[ 巴蜀方言称成都平原为“川西坝子”。]”习俗。
受汉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汉人往往贬称少数民族居民为“蛮”,因此巴蜀方言里,对“下坝”的少数民族居民,也称为“蛮人”。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成为官宦富商的奴仆,便称之为“蛮奴”或“蛮女”。[ 参见且志宇:《四川方言与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年10月,第29页~第32页。]
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居民无需再“下坝”为奴,但“蛮”却固定在了巴蜀方言之中,成为巴蜀地区民族杂居的历史见证。
3.上贵州,下重庆——反映巴蜀人的时空观念
〔丑介〕我上贵洲[ 洲:应作“州”。]。
〔旦介〕还要去下重庆。
〔丑介〕下重庆,该以[ 以:应作“也”。下同。]是二一回[ 二一回:下一次。],那个字大字一个×,小字一个柄巴。他以恁不倒我,我以恁不倒他。
上文丑角与旦角对白中,出现了两个重要地名:贵州、重庆。在表示方位的词语中,该书并未使用“东西南北”,而用“上、下”。
“上贵州,下重庆”,表示“向南去贵州,向北去重庆”。与此类似的,还有四川地区普遍流行的“上成都、下成都”的说法,即位于成都东北方向的中江县、资中县等地的人,称去成都为“上成都”;而位于成都西南方向的邛崃、大邑县等地的人,则说去成都为“下成都”。用“上”表示“向南、向西”,用“下”表示“向北、向东”,反映了巴蜀民众独特的方位观和时空观。